北京已現印書難?
最近,北京的出版人有一個憂心的話題:印書越來越難了。印刷廠已不像以往那么容易合作,開始挑活,開始提價,開始要求縮短賬期,原來免費的加工工序也開始計價收費。即便如此,有些活件尤其急活還是不易在京落地印刷。有出版類媒體分析,“印書難”可能會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北京出版業(yè)最頭痛的話題之一。
北京今年突現書刊印刷產能尤其黑白印刷產能短缺,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:
其一是“疏解”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,是北京市轉型發(fā)展的核心戰(zhàn)略,2017至2020年4年間,“疏解整治促提升”專項行動會在全市范圍內強力推進。例如,在中小書刊印刷企業(yè)聚集的馬駒橋鎮(zhèn),今年8月迎來了清理風暴,對“存在無證無照經營、超范圍經營、異地經營等違法行為的企業(yè)”、“證照齊全但無環(huán)評審批、驗收的企業(yè)”,要求于8月4日前全面停產停工,并于停產停工后10日內全部退出。此次清理,導致一批印刷企業(yè)關停退出,北京書刊印刷產能瘦身。
其二是“環(huán)?!?。一周前,北京市公布了第五次修訂的《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》,與前版相比,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停產限產的標準由橙色預警提早到黃色預警。而隨后公布的《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工業(yè)分預案(2017年修訂)》中,市級空氣重污染應急企業(yè)名單相比去年一次性增加了500余家,總數達到712家,其中印刷包裝企業(yè)有100余家,多家書刊印刷企業(yè)在列。這意味著,越來越少的能印書的企業(yè),還會在日常運營中面臨限停產的可能,北京可承接的書刊印量和交期,又會因此打上折扣。
一直飽受低價、惡性競爭之苦的書刊印刷企業(yè),如今可以挑活做,可以有一點點的話語權,不禁讓業(yè)內人暢想,會否印廠地位就此扭轉,由乙方變身甲方,再現上世紀80年代揚眉吐氣的光景?
依筆者看來,答案并不樂觀,此一時非彼一時也。上世紀剛剛改革開放后的書刊印刷市場,印力嚴重不足,處于全國性的供不應求狀態(tài);而當今的印力緊張,只是地域性的,尤其集中在北京——這個出版資源最集中,卻因環(huán)保治理、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而導致產能緊張的地區(qū)。
因此,北京現象,帶有鮮明的地域性、階段性特征。如何應對?在京企業(yè),活著、留下來成了最要緊的事,活著就意味著活源和機會,而能在活下來的過程中優(yōu)化客戶結構、強身健體,就更有了長期活下去的資本。臨近區(qū)域企業(yè),積極承接產能,可以變成戰(zhàn)略性目標,據稱山東已有企業(yè)開始拓能動作。而對具備資金實力、開始全國布局的大型企業(yè)集團而言,北京區(qū)域性市場的動向也可成為其調整戰(zhàn)略布局的一個考量。
只是,北京書刊印刷市場的變化,是有窗口期的。供需再平衡需要時間,但供需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再平衡。在有限的窗口期能否獲取商機,各家的反應速度很重要,戰(zhàn)略視野也很重要。